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818859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专家观点 | 日本经验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4 浏览次数:1362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升级等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来看,日本制造业发展缓慢,但仍保持高端、高品质形象。调研发现,日本制造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倾向于国际化发展,并重视上下游协同能力提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我国的不足之处。分析原因,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欠佳,再加上技术、成本、上下游协作、市场等方面存在后发劣势,这些因素又互相影响,导致我国陷入低水平重复陷阱。对此,本报告提出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培育重视质量的环境和精神,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环境,加强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提升为主要标志,最终形成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具有世界影响力、产业具有全球整合力的总体格局。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加快调整转型,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老龄化、消费升级等,迫切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日本制造业虽发展缓慢,但仍保持高端、高品质形象

总体来看,日本制造业发展较为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19%—21%之间。2009年一度下滑2.3个百分点至19.1%,2010年短暂反弹到20%以上,之后4年一直在20%以下,直到2015年,再次升至20%以上。先进制造业出口方面,2008—2017年,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除了在2009年有一个短暂上扬达到最高点20.6%外,2010年至2017年基本呈下行走势,在2017年跌至17.6%。见下图。

专家观点 | 日本经验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2008—2017年日本制造业发展演进图

虽然日本制造业从总量数据来看表现不突出,但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的传承和持续创新,因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实力仍然很强,日本入围全球百强制造业企业超过40家,在产业上游的原料和设备领域,无论是专利的质量还是数量都非常突出。此外,因技术、解决方案、管理经验和客户关系等可以在不同领域间相互赋能,有效发挥“1+1>2”优势,日本制造业还出现平台化发展趋势,如日立发布的“Lumada”物联网平台,可高效地提供能源、产品、生命健康、移动出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二、日本制造业发展经验丰富,可为我国提供重要借鉴

日本制造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倾向于国际化发展,并重视上下游协同能力提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产品质量

日本企业重视产品质量,认为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比如,松下集团设有两个品质管理部门,专门对产品质量进行把关,在理念方面,不同于“一分价钱一分货”,而倡导“品质不变”理念,即先将潜在消费群体设置成不同组别,在产品品质不变的情形下,针对不同组别的人群,个性化推出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产品。调研还发现,日本企业的专业化工匠精神比我国更强一些,在企业运行和管理中,日本的企业每天普遍有早会,如日本精工每天早会会将前一天关于安全生产、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梳理一遍,然后再进行其他议题的讨论。

(二)重视基础技术和创新发展

日本大企业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轮驱动。如日本精工奉行技术至上主义,将摩擦学技术、材料技术、解析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四大核心技术作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为生产出低摩擦、高精度、低噪音、长寿命的轴承,需加强基础物理化学研究,如最佳的润滑剂配方、钢材中微量元素种类及密度、可液固态转化的转动装置介质等。为此,日本精工与全球物理化学家加强合作,定期赞助世界摩擦学大会等全球学术会议,以此来加强基础研究,进而带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日立集团同样注重基础研究,除了2000人规模的应用研究团队外,专门有一百余人在做相关基础研究。

(三)重视国际化运营管理能力

日本本土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因此企业往往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如松下集团拥有27万名员工,600多家子公司,布局在全球各地。在国际化运营方面,经验也比较丰富。日立企业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积极开展海外业务,打包销售掉不营利的半导体、超薄电视和个人电脑等业务,为获取大数据集成应用分析技术和电梯技术等,分别收购美国Pentaho公司和英国Temple公司,为获取客户资源,在意大利、土耳其、美国和瑞士等地收购知名企业,其海外公司的比例在2018年达到77%。

(四)重视上下游协同发展

日本上中下游企业组成完备的产业链,共同促进、利益均沾、共赢发展。日本产业是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最上层是三菱、富士、住友、松下、日立等超大型企业,第二层是为它们配套的中小企业,再往下第三层甚至第四层是为第二层配套的更小、更上游的企业,上下层之间紧密合作。这一结构最大的好处是,下层的上游小企业接受来自上层企业的订单稳定,可专注于自己的技术提升与精进,因此日本存在大量掌握细分领域核心诀窍的小企业。据调研企业介绍,制造燃气发电机涡轮的一项关键技术掌握在日本一家28人的小企业从业20年的老技工手中,再如仅有633人(截至2018年)的Canon TOKKI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所有的OLED屏幕生产设备市场。

(五)有效发挥政府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

在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内阁主管部门发挥作用外,还活跃着大量的独立行政法人,承担着中期目标管理、研究开发、行政执行等任务。围绕着经济发展,除了日本经济产业省,还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资源机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工业所有权情报研修馆、中小企业基盤整备机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经济产业研究所、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等机构在发挥作用。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为例,日本存在大量有意向国际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苦于“单兵作战”不熟悉他国政策及潜在风险,该机构便出面牵头与其他国家机构对接协调详细的走出去的政策、必要的基础设施等,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风险。

三、我国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分析

几十年工业化历程一路走来,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中国制造享誉全球,通信网络、高速铁路、风电光伏、建筑机械等行业设备远销海外,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模式创新也走在国际前列,但在精密仪器、上游零部件、关键材料和设备等需要长期积累和连续式创新的领域,相比日本还有很多不足。

(一)与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制造业未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产品质量相对不足。很多产业存在大量“零、小、散”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合理市场结构。例如我国轴承企业超过一万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有二百多家,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我国生产的摩托车一度因价格低廉占领过越南市场,但几年以后,越南消费者发现这些摩托车质量较差,而且维修费用高,结果逐步失去竞争力,目前已基本退出了越南市场。二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我国零部件领域的基础能力和工艺水平存在短板,进而影响到高端装备、机床、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据调研,在某高速铁路牵引机车制造过程中,日本精工曾负责轴承零部件设计制造,因对特殊钢质量要求高,原材料全部选自新日本制铁公司生产的钢材,而非选择中方企业产的钢材。三是国内产业上下游协同不足。上下游间不信任现象突出,整机制造企业不采购国内设备,国内设备不使用国内零部件配套,零部件企业不使用国内原材料。此外,商业环境不佳,企业间相互压价,甚至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尾款现象也屡有发生。

(二)粗放式发展环境下的后发劣势是制造业表现不佳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是多重因素导致的,既有自身环境原因,又有后发劣势原因,不同原因间又互相影响,导致陷入低水平重复陷阱。

1.制造业发展环境欠佳

一是企业运营浮躁。制造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诱惑太多,尤其是近二十年的房地产业持续繁荣,近十年的互联网和金融造富运动,带来很强的挤出效应,使得企业无法集中精力专营主业。二是相当多家族企业无法传承,很多“二代”不愿从事制造业,原本有优势的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在激烈竞争中衰落。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仍较弱,对企业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太低,导致企业不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拿来主义”盛行。四是企业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注重员工的长期培养和潜力开发,技工也无法专注于一项技术的精进和提升。五是目前尚缺乏对隐形冠军长期培养的环境氛围。

2.后发劣势严重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发展不同于数字经济等新产业,两者国内外竞争格局和竞争激烈程度大为不同。当前先进制造业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已成体系,我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后发劣势。

后发劣势有四种,一是技术劣势。制造业技术不是颠覆性技术,更多是靠长期积累,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相比日本,积累太少,更没有能力研发,无法进入高端市场,只能去低端市场分一杯羹。二是成本劣势。先进入市场的企业往往规模很大,成本也因规模效应而大幅降低,后进入市场的企业规模很小,具有成本劣势,很难争取到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加之会遇到国外大企业的市场打压,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状态。三是上下游协同发展劣势。例如日本工业机器人和汽车制造业之间高度耦合发展,令其他企业无法进入日本工业机器人市场。再如主业是轴承制造的日本精工,与日本造船、机器人、家电、洗衣机、汽车等产业协同发展,当后者发展初具规模后,日本精工也跟随发展起来,类似地,为日本精工做配套的中小企业也可发展起来,作为一个生态体系整体向前推进。反观我国,这种上下游配套协同发展的环境欠缺,又因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等很难加入国外产业链,导致产生前述上下游关系现状。四是市场劣势。有的产业某些环节的市场规模狭小,只能容纳少数几家企业,在后发企业进入市场前,市场基本已被先发者占领,因而后发企业被消费者或产业链上下游其他环节接受的难度很大,在开拓市场时存在相当大阻力。

四、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点建议

处于后发劣势的领域取得发展和突破,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比如某些数字产业发展时,因起步早,市场格局尚未确定,未遇到国外强劲竞争对手,在我国强大市场需求下便可脱颖而出;一些产业在弱小时,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势,先OEM代工,再到ODM,最后自立品牌,取得突破;再如与国外下游产业合作,取得订单,然后慢慢向上突破,或者有其他业务的盈利来支持其主营业务研发或直接在国际市场上收购核心技术,以便与国外强大对手竞争;还有一些军工技术民用化,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回过头来看,家电家居、纺织鞋帽、通信装备和近几年的数字经济,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采取各种措施,加速后发劣势领域脱离低水平重复陷阱,然后专注于这些领域不断精进,进而控制产业链中附加值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

(一)鼓励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充分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取得突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平衡好国产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利用当前日本企业“买中国、雇中国、卖中国”模式(也即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中国,员工来自中国,制成品卖到中国市场),主动参与其上游产业链,通过合作研发等方式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从产业链上游取得突破,进而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二是利用我国强大市场优势,在高铁设备、通信装备整机等高端装备领域,通过技术外溢等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上游产业核心技术。三是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一优势,继续鼓励代工企业加大研发和自建品牌,进行突破。四是对于国外单项冠军小企业(特点是规模小、技术好,市场有限),鼓励加强合作,利用好其技术和人才,实现共赢。

(二)培育重视质量的环境和精神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除了设备和工艺,人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需要三者的有机统一。一是倡导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多种形式留住老员工,激励员工专心从事本岗位工作,专注技术提升,不断积累和改进。二是做好质量建设工作,完善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制,高度重视通过质量控制体系、精益制造等理念提升质量管理的能力,倡导企业形成重视质量的优良传统。三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让企业和员工浮躁的心重新聚焦在主业上。四是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提高维权效率和侵权成本。五是探索制造类企业员工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优秀人才流向制造业。

(三)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的环境

借鉴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完善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加强对创业、创造性活动的扶持,确保中小企业的经营资源。一是完善有利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鼓励上下游之间国产化配套,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产化采购。二是维持良好的行业秩序,切实保护各类企业在商业运营方面的利益,严控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坚持打击不正当竞争,切实保护合同执行。三是形成上下游伙伴关系的理念,激励企业维护商业信用和名誉。

(四)加强政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集中优势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要优化政府的产业政策。后发国家要克服后发劣势,必须有产业政策做支撑,且要根据国际产业格局变化相应调整产业政策。一是产业政策要更多向研发倾斜,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鼓励在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度过艰难起步期,脱离低水平重复陷阱。二是政策扶持要有明确的落日条款(对政策有效期的规定),激励企业尽快提高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危机意识。三是对产业组织合理调整和改善,既要防垄断,又要防止无序竞争,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协调,防止低水平重复布局和地方一哄而上现象,鼓励适度合并,规模化发展,提高竞争能力。

要有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行业形象和企业利益的代言人,更了解企业需求,且工作机制灵活,尤其是现在一些综合性协会是由国家部委转制而来,开展行业内部协调沟通业务或行业外交有独特优势,也更符合国际规则。在协助企业“走出去”、协助企业开展第三方调研、牵头国内行业标准制定和协调沟通国际标准互认等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同时也应深化行业协会改革,市场化运作,同时加强对其监管。

本文转自国研网(4月28日发表,作者:周毅、许召元、李燕,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来源:国研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