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818617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国内资讯正文

陈言宝:商业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6 浏览次数:446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首。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使命和天职,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局和责任,也是市场和机遇。

推动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制造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纵观世界近现代历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经验。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成效显著,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实践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具有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的特征,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领域,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3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参与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国际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国家供给体系的质量,就无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当前银行业面临经济转型、同质竞争、监管趋严、息差收窄、风险管控等诸多挑战,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具有产业链条较长、客户数量众多、金融需求多样化等特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近30%,是银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客群。银行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机构能力和禀赋优势,差异化市场与客户定位,特色化、综合化、智能化、集约化支持制造业发展,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促进银行业和制造业实现双赢。

银行支持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近年来,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决策部署,持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多措并举支持制造强国建设。在制造业下行压力加大、有效需求总体不足的情况下,银行业通过加大资源配置、创新金融服务、优化政策标准、健全配套政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使制造业贷款总量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完善银行发展策略与金融资源配置

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将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制造业作为银行的使命担当,持续完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政策标准和资源配置,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科技型企业等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组合管理,调整金融支持方向和结构,合理设置融资期限,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优先满足制造业合理的融资需求。根据上市银行数据,截至2019年末,29家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金额合计达9.57万亿元,占全部公司贷款余额的17.28%,占比居各行业第一;制造业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1.48%,增速为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能及时满足制造业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

优化授信政策标准与信用评级模型

制造业细分行业众多,不同行业企业经营特点、企业规模、财务状况差异性较强,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是银行业授信支持的痛点与难点。为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普适性,银行优化制造业授信政策标准和信用评级模型,提高政策覆盖面,扩大客户

准入范围。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只唯优劣”的授信原则,结合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细化制造业细分行业授信准入标准,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制定区域性授信政策,因地制宜地支持制造业特色区域发展。评级模型方面,优化中小微制造业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设置适合中小微企业特征的定性、定量评分标准,避免评价“一刀切”现象,提升中小微制造业客户评级等级;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完善线上获客渠道及准入策略与模型设计,解决制造业客户融资痛点。

创新金融产品体系和信贷管理体制

银行立足制造业客户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主动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融资需求。创新“融资+融智”“商行+投行”“境内+境外”的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投贷联动和知识产权质押,为制造业客户提供综合、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积极开展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产业链金融业务,有效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针对制造业客户特征、风险特点及管理要求,适时优化信贷管理机制,改进制造业行业与客户授信评价机制,合理考量企业技术、人才、市场前景等“软信息”;充分关注企业“三表”“三单”“两品”等非财务信息,应用金融科技进行客户风险画像,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健全银政、银担、银保、银企等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强化制造业敏感行业与高风险客户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健全制造业金融服务配套支持政策

银行持续健全制造业支持政策体系,提升金融可获得性与服务质效。一是建立制造业专项贷款额度,将贷款到期腾出的规模优先用于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从信贷资源分配上予以倾斜。二是贷款定价方面,对制造业客户、中长期贷款FTP计价和贷款拨备计提给予优惠,提高分支机构支持制造业的积极性。三是在授信审批方面,对制造业客户开辟绿色通道,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并加大平行作业力度,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审批,改善客户体验。四是加大分支行授权力度,按照权责对等、能力匹配原则,在充分评估基础上下沉审批权限,简化制造业中小微客户业务办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五是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规定,健全制造业贷款“敢贷、愿贷、能贷”机制。

有效防控制造业企业授信风险

制造业是银行重点支持的领域,也是不良贷款率高企、影响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领域。2019年末,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制造业平均的不良贷款率为4.85%,高出全部商业银行2.99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其他贷款投放领域。有效防控制造业贷款风险,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坚持独立审贷、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明确发展策略与支持重点,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支持制造业融资需求。二是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技能,强化贷款“三查”,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加快科技赋能,注重从准入源头把控风险。三是加强与政府、企业、同业的协作,切实防止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空壳授信,不盲目压贷、抽贷、断贷,支持其合理信贷需求。四是创新风险处置方式,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综合运用不良核销、打包处置、债转股等方式,加快处置不良贷款。

在银行支持制造业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与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等共同加以解决。一是制造业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我国制造业普遍产能过剩严重,制造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3%,加上融资成本较高,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不强。二是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特别是对于中小微型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经营不稳健、财务不透明、数据不真实、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银行获取和交叉验证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企合作难、成本高。三是银行贷款风险高企。受制造业企业资信实力不强、抵质押品不足、生产经营与财务指标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加上银行针对制造业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导致制造业贷款经营风险偏大。近年来,市场上不乏大中型制造业龙头企业出现债务违约、贷款逾期等风险事件。

对银行支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银行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为助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对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建议如下。

明确授信政策,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重中之重。银行要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从银行定位、发展策略、信贷配置等方面,主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授信政策与信贷管理制度,大力支持制造业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突破创新上的融资需求,提高对具有自主研发优势、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择优支持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做强做优;对主业突出、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制造业企业,给予适当的缓冲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突出重点领域,提升银企合作水平

银行要结合客户需求,突出重点和服务特色,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13.640, 0.30, 2.25%)、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入理解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以客户实际生产经营需求为出发点,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金融产品,引导客户对生产经营、固定资产建设、对外投资等做出科学的融资规划,合理安排融资资金和还款计划,优化资本与财务结构,防范融资和偿债风险,提高财务稳健性、可持续发展和抗风险能力,打造新型的银企合作关系。

完善产品体系,提供综合化服务

针对制造业企业融资诉求,银行应加快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一是优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提高制造业产业链融合度。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保理、订单融资、保兑仓等产品,解决企业上下游客户的资金需求,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丰富跨境金融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走出去”。通过项目融资、并购贷款、出口信贷等产品,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优化企业债务结构。开发制造业“研发贷款”,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减轻研发费用支出压力。四是稳健推广投贷联动业务,助力培育新兴产业。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科创型企业融资产品的匹配度。

加快科技赋能,提升银行服务质效

银行要主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切实解决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渠道受限、成本较高、效率不高和风险过高等痛点,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一要丰富获客渠道。通过手机APP、门户网站等方式,运用大数据、客户画像精准获客,客户线上申请和提交材料,拓宽银行服务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二要开展智能作业。通过移动展业进行业务受理、流程操作与信息处理,客户不用多次往返银行办理业务,简化业务流程;通过标准化和结构化报告模板、财务报表自动识别与智能分析等,提高作业效率,改善客户体验。三要升级信审技术。银行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进行信息识别与交叉核验、财务反欺诈、客户风险画像、自动化审批和统一授信视图,有效解决制造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审的科学性、精准性、前瞻性。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银行要加强服务制造业信贷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快储备一批懂制造、知企业、精金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一是加强对制造业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前瞻性研究,深入掌握行业、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行业与业务风险状况,为制造业授信支持什么、如何支持、何时支持提供决策依据。二要深入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建立外部授信专家库,拓宽行业信息来源,破解信息不对称和专业能力不足问题。三要升级制造业企业风险评估技能。要针对细分行业和客户类型,差异化制造业金融产品贷款“三查”要求,提升风险专业识别能力;根据科创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的特征,优化行业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

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利益相关方积极性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市场主体形成合力。一是地方政府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制造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支持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二是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制造业和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考核力度,研究拓宽制造业统计口径,充分发挥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三是银行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强化对制造业贷款增长、中长期和信用方式制造业贷款占比的考核,提高分支机构服务意愿。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建立授信尽职正面清单,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健全“敢贷、愿贷、能贷”机制,保护分支机构和员工的积极性。四是企业要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通过政策引导、行业自律等方式,引导制造业企业聚焦主业,防止盲目多元化、过度投资、激进扩展、高杠杆运营,增强核心竞争力、财务与经营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