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动力变革的核心力量。要以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领军人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健全培育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制度措施和体制机制,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发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建立和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需要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人才,构建一支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以前瞻性培育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熟悉制造业发展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为导向,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的同时,着眼长远、超前规划、未雨绸缪,选择一批重点高校,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适度适时地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并根据实践需要再向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延伸,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跨界人才教学与培育体系。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优化人才供给结构,通过探索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和环境,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措施,构建良好的人才成长生态。不断优化劳动力技能结构,在构建与技能需求相适应的技能积累体系的同时,提升劳动力技能的匹配效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技能供需的动态平衡,确立以技能提升为依托的技术进步模式,充分发挥高质量人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弘扬企业家精神,打造中国制造的价值理念。企业家是善于觉察和创造新机会并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将他们的创意通过地点选择、产品设计、资源使用、规则制定和收益决策引入市场、具有原创力和冒险精神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企业家通过整合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发明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雇佣员工、吸纳就业、提供税收,提高劳动者收入,丰富产品市场,带动产业聚集,促进经济繁荣。优秀企业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标准,拥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和大担当,在发现潜在市场、寻找盈利机会、促进市场均衡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敏锐性。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意识与冒险精神,它包括战略思维、产业先见、前瞻能力、科学管理、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诚信品格等要素。思想力、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创新发展、敢于担当、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服务社会是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新内涵。企业家精神可以渗透到员工个体层面、公司组织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能够激励全体员工创新创业,形成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创新投入,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家精神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动力、社会就业的创造者和制度变迁的推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新认识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和创新引领作用,将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位置。培育企业家精神,需要树立发展新理念,塑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建立健全针对企业家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社会诚信机制和创新创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发展相对宽松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为创新创业提供充裕的资金供给,为企业家精神的复苏和兴起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为企业家创业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
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品位。“工匠”是工业文明熏染、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和工程师队伍,是从事手艺、业有专长、具有执着精神和敬业态度的职业工人。工匠精神是依附于“工匠”而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特有品质、职业美德和劳动伦理。它的内涵包括匠心、专精、执念、尚德和求新,其价值取向包括精益求精的技术取向、开拓求新的业务取向、爱物求美的审美取向和勤学求实的实践取向。工匠精神表达的是劳动者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是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和“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在生产、制造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以消费者至上为宗旨,十分注重产品细节,对自己的生产环节和生产工艺秉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生产经营理念,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改进产品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严谨苛刻、不懈追求完美极致的职业行为。培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生产者的创新精神、创新品格、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将员工高超娴熟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敬业爱岗的职业态度和悲天悯人的人文素养有机统一起来,塑造出专业精通、富于创新、追求完美的主体意识,树立起大国工匠的新风范。其次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倡导“职业无贵贱、分工有差异,能力无尊卑、态度有高低”的积极价值观,培植适合“工匠精神”茁壮成长的群众基础、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提高工匠的收入水平,使工匠的平均收入普遍高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让工匠产生强烈的价值实现感,受到全社会的尊重。最后要强化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制度的“市场导向”改革,推动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赋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主权,使得职业学校课程设置更加柔性化,适合市场需要。从目标完善、课程优化、实践强化、评价保障、教育引导等方面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工匠精神真正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有力支撑和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建立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上升的通道,满足工匠群体的终身学习要求。为工匠提供各种教育、培训、进修的机会并承担相关费用,技师、高级技师及工程师可以选择在自身领域继续深造,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工匠”队伍。(白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