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732442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业界动态正文

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1-18 浏览次数:423

2022年1月6日河南“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创新驱动和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无论是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是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均表明河南省委省政府打造“数字河南”“科技河南”“智慧河南”的战略导向。

同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的背景下,全面实现河南省委“两个确保”重要决策,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需要盘活河南经济大盘存量资源,加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生态体系调整,尤其是加大对河南制造业产业的优化,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转变,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坚定不移走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四五”新时期,对标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制造业当是核心产业支撑。在这个发展战略机遇期和科技资源红利期的时代风口,河南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的刚需,是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其中,靶向给力的领域,就是补短板,强弱项,强化数字化贯通融合河南制造业领域。

一是增强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的顶层设计战略意识。重点是数字化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以数字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主导产业集群和数字化现代产业体系。河南是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占比较大,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矿产资源加工制造等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等,已经形成产业规模,但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先进材料、芯片制造等高精尖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因此,河南制造业需要在当前国家创新驱动的高科技资源红利期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导入数字技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利用数字化科技创新健全、优化升级主导产业和产业链,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制造业企业突出重围,打响“河南制造”品牌。

二是走好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普及,传统工业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不断加深。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以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结合为目标,智能制造则是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到2021年底,大数据产业和两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其余的数字化政策超过20多项,既为河南省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反映出国家战略层面,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迫在眉睫。后疫情生产时代,制造业企业具有内在动力进行数字化转型,生产运营体系要求增强扛风险能力,确保企业组织能够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方式则是自动化生产,打造智能化的全产业链条。

河南制造业需要数字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掌握“一个核心、两个关键”。实现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打造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全链数字化意味着从企业的研发、供应链、工厂运营到营销、销售和服务全部利用数据进行驱动和链接,企业之间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串联实现。全链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产业间的壁垒,在供给与需求端、资源配置效率、劳动力效率等方面释放更多价值,从而实现领先的数字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需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平台功能多样化,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链条的数字化。通过建立工业互联网框架,数据在产业链上流通,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优化产业上下游供应链。

企业是产业链条上的点。数字赋能制造业的一个关键是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制造就要解决企业的互联互通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政府对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决定了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的完整性。

三是解决数字化赋能河南制造业的人才“卡口”问题。数字赋能制造业的另一关键,是制造业劳动力需要由量到质进行转变。高素质制造业人才匮乏是制造业数字化受阻的“卡口”。数字经济时代,急需具备数字专业技能和数字组织运营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因此,河南制造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快速导入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需要扩大和培养高端数字化人才。针对高质量数字化人才普遍缺乏的问题,应当从三个方面解决:一,明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人才标准的界定,对企业数字化人才进行标准化测试,通过测试颁布相应的从业资格等。二是建立立体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开设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让学生掌握数字技术的理论基础,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具有实操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三是定期组织和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利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等多元方式开展科普讲座、体验,让企业职工、高校教师等及时了解前沿技术和技能,从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出发,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