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427938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技术知识正文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筑就经济发展“压舱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3-16 浏览次数:478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短期内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长期内攸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全面突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等,短期内难度很大,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各个地方形成错位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减少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达到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非常重要。

嘉宾

许召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张厚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彭 波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中商智库理论研究部主任

主持人 赵姗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释放明显信号

中国经济时报: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后,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方向更明。这意味着什么?

许召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说明制造业竞争力不仅是一个长期问题,也是短期的政策关注点。一般来说,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更为关注短期事项,而竞争力是相对长期的问题,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正是因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短期内攸关产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长期内攸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兼有长期和短期的重要性。

提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还说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也出现了传统竞争力不断弱化、新的竞争力仍有待培育的问题。2015年前,我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说明制造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虽然2020年和2021年有显著回升,但这主要是受疫情影响。2015年至2019年,我国出口的国际份额出现了明显的徘徊甚至下滑,说明培育并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见图1)。

张厚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党中央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工作任务与新要求,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了发展方向。

一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选择。当前,以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集群式技术创新浪潮正在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巩固或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为适应国际竞争形势新变化,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破解制造业结构性矛盾、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制造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根本缓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不少关键核心的装备、工艺、基础件、零部件和控制系统仍然依赖进口,在最高端、最前沿的一些领域与世界差距还很大,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仍未彻底扭转。必须要加快制造业结构性调整,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来提高工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三是提升和保障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的重要举措。近期,“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潮流兴起,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美国等西方国家千方百计阻断我国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高端装备、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进口面临断供风险。当前,通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补短板、强优势,有利于制造业加快构建起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夯实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四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传统动能不断削弱。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通过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彭波:“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我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期待,也有更大的信心。

与2021年相比,当前,中美博弈更加紧张激烈,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也更加全面;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冲击了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破坏了全球生产体系。这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建立。二是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更快地迈向制造业强国。三是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冲击之下,稳就业、稳收入、稳外贸、稳消费、稳增长和稳投资,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升低收入阶层,保持社会人心安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2022年,中国制造业将在这个水平上进一步向高端扎实迈进。

持续补齐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与弱项

中国经济时报: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哪些短板与弱项成为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许召元:制造业竞争力来源于多个方面,按照层次高低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来自于资源优势的竞争力,例如,有些国家具有丰富的矿石、石油资源等,也包括劳动力资源。第二层级是来自于生产效率的优势,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生产效率高可以显著降低成本。第三层级是来自于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很多传统工业强国基于其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可以形成许多其他国家难以掌握的生产工艺或生产诀窍等优势。第四层级来自于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发达国家往往在某些方面都具有其他国家不掌握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专利和商标保持等形成体系化的竞争力。

要判断哪些是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容易模仿和追赶。在上述制造业竞争力的四个层级中,第一层级的优势最不稳固,最容易被模仿或赶超。这是因为多数自然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各国不太容易形成垄断性优势。另外,从自然资源到产品还要经过较多的深加工环节,不太容易形成特别强的核心竞争优势,劳动力低成本更容易受到后发国家的追赶。第二层级的规模和效率优势也较易被模仿,不少小国虽然难以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配套优势,但可以集中专注于少数产业,从而形成生产效率上的追赶。相比较而言,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优势不易建立,但形成了优势后,其他国家较难模仿,因而也更为长久。

目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总体上以第二层级为主,正在向第三和第四层级攀升。很多发达国家基于其长期的工业化积淀,掌握了不少高端的生产工艺、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且享有先发优势和在位优势,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要全面突破这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关键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等,短期内难度很大,这也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张厚明:一是制造业基础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直接决定着产品性能和质量,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严重阻碍了我国制造业创新,并使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

二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自主创新能力还须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制约着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是质量品牌能力建设滞后。与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我国在质量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质量能力建设以及品牌能力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影响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我国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品牌数量有所增长,但仍大幅低于美国,2021年,我国入围品牌数量仅为美国的22%(见图2)。

四是工业污染依然严峻。长期重视工业发展速度和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工业污染排放问题愈加严峻,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排放等一直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在“双碳30/60”承诺下,工业污染问题已成为未来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约。

五是工业文明建设滞后。当前,我国制造业在“工匠精神”、制造文明方面建设不足,是我国制造业整体发展层次不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仍须加强、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有待培养以及重视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仍未形成。

彭波: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在尖端领域和前沿发展领域竞争力较强,在人工智能(AI)、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和5G技术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与美国齐头竞争。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经营维护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首先受到冲击,但却率先恢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样较为突出。

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与弱项主要表现在基础科学领域发展较为薄弱。长期以来,三方面因素限制了中国制造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一是缺乏长期的积累。二是投入不积极。基础科学领域回报较慢,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缺乏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市场规律的限制。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根据市场分工原理,市场机制限制了中国资源向这方面的投入。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许召元:首先,要把握好规模和竞争力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呈现规模扩张型模式,超大的规模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进一步的配套优势。但在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看到规模和竞争力的矛盾方面,很多产业,甚至是高技术产业,如果各地一哄而上,规模扩张过快,也可能形成高技术低效益、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因此,各个地方形成错位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减少过度竞争,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达到提高效益和增强创新能力的统一,非常重要。

其次,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把握好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许多人认为传统制造业属于低端产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新兴制造业、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才是高端产业。但实际上,许多传统制造业产业本身具有很高的升级价值与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诸如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高端产业,无论从全国还是全球的角度来看,其产业规模与需求是有限的,如果每个地方都挤在这些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最终的效益并不一定比传统产业好。

第三,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要高度重视“人”的问题。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但近年来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人才短缺的困难,国家也从教育培训改革等方面出台了很多举措,总体而言,大量就业人员重服务业轻制造业,不愿进工厂的现象仍然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教育培训和塑造崇尚实业的文化氛围外,尽可能提高制造业的效益水平并相应提高劳动报酬水平,让制造业的报酬显著高于同等条件下的其他产业,也是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张厚明:第一,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统筹设计实施好“产业基础能力再造”工程,围绕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产业技术基础等,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资源,组织力量集中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二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创新技术和产品国产化推广应用机制,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应用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开放创新,高水平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合作,在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的同时,显著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以智能工厂建设为抓手,推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深化“机器人+”“互联网+”等智能制造模式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培育新产业,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为导向,布局高端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

第三,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发展战略。一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重点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发展工业品牌的统筹与谋划,同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工业品牌发展的培育手段与扶持措施,设立相关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各类企业以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并为相关的人员提供质量管理及技能培训。三是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不断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提升工业软实力。一是鼓励制造业企业将重点放在把相关产品做专做精做优,坚持以质取胜原则,弘扬“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力争生产出性能优越、品质高端的产品。二是不断优化和营造适合企业家发展生存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企业家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打造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同时,大力弘扬以创新、冒险、合作、敬业、学习、执着、诚信等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三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不断加大对中国工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介绍,推广中国制造的产品,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

彭波:要增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方向,还是应以夯实基础为主。

一是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与基础制造工艺、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等瓶颈短板启动攻关项目。二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汽车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三是提高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摸清产业链和供应链状况,升级、提质、补漏、增效,加快资本投入、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全面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性、韧性和发展水平。

在体制机制上,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鼓励科研人员从事长线研究,勿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改进科研考核体制。对于科研弄虚作假行为要坚决打击。要大力提升一线科技人员待遇水平。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