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438230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业界动态正文

这个指标重返扩张区间,制造业复苏前景可期 | 新京报专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1-31 浏览次数:341

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其中显示,1月份,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PMI升至50.1%,重返扩张区间,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8个高于上月,制造业景气水平较快回升。

中国制造业的复苏,对于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而言,都释放出了重要的积极信号。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回暖体现为供需两端同步改善,重点行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企业对行业发展的信心也随之增强。

以改革和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几大战略相辅相成,为中国制造进一步强筋壮骨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落实中央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各地相继出台培育支持政策和行动方案,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受政策、技术、市场共同驱动,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在疫情下逆势增长,整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赋能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畅通经济大循环激发更多新动能。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生产、投资、效益增速均遥遥领先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投资比重和结构加速优化、利润加速提升、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创新性和渗透性日益提高,对工业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从行业看,医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利润增势强劲;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一马当先,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迭代加快,商业应用涌现并稳步落地;从要素看,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及价值链创新;从动能看,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持续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数字时代诸多新兴产业的战略母产业。

基于外部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多重挑战,投资尤其是新基建投资更具有潜力空间。促进制造业复苏和产业升级,重在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发力数字经济、基建投资等相关领域,注重把握好时机和火候,在新基建与新消费的同频共振和动态平衡中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科创引领、数智赋能成为共性抓手。一方面稳住制造业大盘,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赋能实体经济,培育“灯塔工厂”和“头雁企业”,协同推进集群化建设、平台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则是推进产业补链强链,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培育绿色数字产业新生态,以改革和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齐稳齐升。

1月30日,工人在河北省河间市一家再制造企业车间生产线上工作。图/新华社

加大力度让中国制造更强韧

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相关产业发展受原材料价格高企及双碳目标约束影响,面临超预期挑战。在技术壁垒高筑、供应链遭遇阻滞等重压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节节攀升、利润持续下滑,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构成威胁,亟需加大保供稳价和帮扶力度让企业降本增效,更好助力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鉴于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原创技术动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等制约,强化这些弱项绝非一日之功。未来中国制造行稳致远的重要支撑在于,通过激活市场主体、夯实产业基础、补齐技术短板、构筑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首先,激活市场主体,需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尤其应发挥高技术制造业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更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打造主动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有数企业”,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江苏省海安市一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工人在车间内忙碌。图/新华社

其次,则是夯实产业基础。制造业升级从产业基础来说,其根本在于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对基础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依托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紧跟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需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补齐技术短板。这就需要瞄定我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牛鼻子”,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与新基建同频共振。同时,加大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数据和信息安全,并在短板领域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与合作。

第四,构筑创新生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强化数字赋能,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优势和科技龙头“数字连接器”作用,引导数字技术向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入,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先强带后强”。

需要强调的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强实”推进数实融合是重中之重。要加大数字工业装备的创新运用,推进企业数据的汇集公开和共享流通,持续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发展。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