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436997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中美欧制造业对比,有何差异?美欧如何针对中国?未来如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04 浏览次数:400

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作为全球三足,合计GDP超过了全球GDP总量的60%。具体来看,中国占了17.8%、美国24.7%,欧盟27国17.9%。而强国,必须强制造业,制造业决定了一国经济是否具备长远发展的条件。这一点,中国绝对值得骄傲,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到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不过,无论是网上还是社会上有很多说法,比如中国是世界制造工厂,处于制造价值链的最底端,所以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美国确实工业空心化,但制造业发展的都是高精尖技术,附加值更高;而欧洲,因为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短缺,以及美国制造业回流挖墙脚,所以欧洲制造业已经是强弩之末等等。

基于这些说法,今天这期视频,我们就通过模型测算,从科学数据的角度来系统分析一下,中美欧在制造业竞争力上到底各自处于怎样的地位。以及这些年,美欧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采取了哪些措施、未来中美欧制造业的竞争会如何发展。

我们先解释一下用来测算的数据指标:

首先是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SCA,它反应的是一国出口的产品,与所有参与者相比,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

第二个指标是出口相似度指数,简称ESI,反映的是两个竞争者在国际市场,或者某一个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状态,数值越高竞争越激烈,数值越低代表分工越明确。

第三个指标,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简称“GVC地位指数”,它是从产品的生产维度,评估行为体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位置,以及完整水平。这个指标有两层含义,指数越高代表在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地位越高,越靠近产业链的上游,对价值分工完整性的影响程度也越大,反之亦然;第二层含义,是评估相关行为体,或者说一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中的嵌入程度,指数越高,代表大家越离不开你,想脱钩基本上不太可能。

测算过程我们就不累赘了,直接看结果。

关于RSCA,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像纺织、鞋帽,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家具和金属;美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纸制品,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仪表设备、化学制品。而欧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比如化工、机械仪表。

关于ESI,结果显示,中美制造业的竞争强度要高于中欧,尤其是集中在计算机与电子设备、化学和非金属矿产、 服纺皮革业等,而中欧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化工这一个领域,其次才是机械制造业,这说明中欧在制造业上的分工发展要强于中美。

最后一个指标是GVC 地位指数,结果显示,在不做细分的全产业中,欧盟>美国>中国。而在细分类的制造业中,中国的 GVC 地位优势主要体现在食品饮料烟草制备、化学和非金属矿产制品两个部门,欧盟的优势体现在服装纺织皮革业、木材和造纸印刷业、机械制造业、交通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五个部门,而美国的优势体现在服装纺织皮革业、基础及加工金属制备、计算机与电子设备三个部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GVC 地位指数是不断上升的,并且与美欧的差距不断缩小;而且,不可否认,中国在低端制造业中的优势非常明显,中端制造业正在赶超,但高端制造业与欧美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所以综合起来来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的赶超美欧,但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势确实不大,还需要继续努力。不过,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整个结果展示的是制造业这个大类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细分行业的差距。总成绩排名第三,但语文和数学的单科成绩可能是第一。比如,在通信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中国遥遥领先于美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极力打压华为等企业部门的原因。

中国制造业与美欧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差距越来越小,是不争的事实,这才有了三方贸易上的摩擦与博弈。实际上,就是经济守成者与挑战者的竞争结果。

所以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了解一下,面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快速上升,美国和欧盟分别使用了哪些策略和手段来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我们先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对华竞争策略。其实很简单,这些年都被人讲烂了,说得好听点,就是非理性的激进。2021 年 9 月 29 日,“美欧贸易与技术委员会”在美国召开首次会议,这个委员会的本质就是“制华科技联盟”,专门出台各种恶意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

对华“脱钩”,也是美国这些年喊得最多的词,但基于我们前面的数据分析,美国的“脱钩”主要就集中在中美 ESI 更高的部门。比如,半导体、数字通信是中美 ESI 最高的制造业领域,关键矿物、医药则是 ESI 次高的部门。所以美国脱钩也不是盲目的,需要用你的地方还是要继续用,你用我的地方或者和我抢食的地方,就打压和脱钩。

这些年,社会不平等、经济倒退、民粹主义崛起、右翼和反建制派蠢蠢欲动,等等问题都激发了美国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而反观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新冠疫情爆发,确实挑战了美国在 GVC 的地位,所以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制造业的“打压”和“脱钩”政策短期内不会取消,甚至有可能会愈演愈烈。虽然,耶伦前段时间提出,美国对华“脱钩”的危害是致命的,但这很可能只是她想促成访华的措辞,美国的政策不是某个人说的算,更不具备可持续性。言论绝对自由的好处就在于,说出去的话咱还能收回来。

我们再来看一下欧盟制造业对中国的竞争策略。

原本,从2016 年以来,欧盟一直在推进“挂钩”与“融合”的全球战略,尤其是和中国,《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近些年,欧盟出于战略自主和构建稳定供应链的目的,也开始了贸易保护。虽然没有像美国这样完全走向政治化,但竞争频度和烈度确实上升了不少。

近些年,随着GVC 的调整,欧盟更加重视自身的战略依赖性和价值链脆弱性。欧委会确定了欧盟高度依赖的137种产品,其中一半来自中国。所以不久,欧盟就发布了关于单一市场的政策文件,强调战略自主的重要性,这就不可避免的与中国产生竞争,但本质上仍然属于良性竞争。

欧盟是传统制造业巨头,他当然不愿意看到自己被中国平稳超越,但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也不愿意失去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工厂。所以总的来说,欧盟对中国还处于理性的温和竞争,既不“脱钩”也不放任,这也是欧盟近些年相对不偏不倚的陆续出台了多项限制他国制造业政策的原因,这些限制有对中国的中兴和华为,但也包含美国四大互联网巨头。

所以说,对比美欧双方的对华竞争举措,美国对华“脱钩”是恶意打压,而欧盟更多是出于“战略自主”和“供应链安全”,并非刻意针对中国制造业。

那么未来,中美欧制造业竞争的前景将会如何呢?

首先,恶意针对和刻意打压,只会让大家落入“修昔底德陷阱”,而且,美国这些年的“脱钩”政策,也没有收获任何实质性成果。只有在美国刚提出“脱钩”政策的2019年,效果明显,中国的出口和直接投资全部下跌,但之后,就从没有达到过美国的预期,甚至还波及其他市场主体。而从中欧贸易来看,从2009 年至 2019 年中欧双边贸易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甚至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的紧密程度在不断加深。

不过,在高精尖制造领域,中美欧的竞争会进一步激烈,但不可能完全脱钩。从当前美欧的科技发展战略来看,关键基础设施,如铁路、通信等、关键技术,如芯片、发动机等、访问敏感信息或访问关键基础设施的能力部门,如信息技术和数据保护等,是竞争的主要战场。

在这些领域,中国谋求的是技术独立和突破,摆脱“卡脖子”的风险,而欧美谋求的技术领先地位。

第二,中美欧制造业的竞争,很可能在未来造就更大的机遇。

竞争,有时候会同步产生“催化剂”和“润滑剂”的作用。

从“催化剂”的角度看,外力会倒逼中国制造业升级,这些年我们也是这么崛起的,风浪越大、鱼越贵。

而从“润滑剂”的角度来看,持续的竞争策略,会让自身的发展和贸易伙伴之间,形成更加深入的、共赢的分工关系。竞争不意味着放任对抗,更有一种关系叫作竞合。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永远不会是长久之计,最终大家还是会回到合作的正轨上来,中美、中欧未来都是如此。尤其是中国的庞大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和替代的。而且,根据需求相似理论,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这就是中美欧开展新型经济合作的新空间。

当然,有前景就有挑战。

首先就是美欧制造业回流政策,导致国内制造企业外迁,很可能使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被排除在发达区域的GVC 之外。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的电机出口被墨西哥、日本、德国等替代;家电玩具等被越南、加拿大所替代;纺织品被越南、印度、印尼等替代。疫情后,医疗、军工、高科技等涉及“国家安全”和“基础民生”的制造业回流,也使中低端制造业加速外迁。如果这种局面持续并加剧下去,中国制造业经济在短中期内或许会受到影响。

此外,“双反”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和美欧国家经贸往来的最大阻碍,贸易保护、限制市场准入、提高贸易壁垒,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措施并没有缓解的趋势,欧盟的“尽职调查法”“外国补贴法”“供应链安全法”、美国的“老鹰法案”、投资审查法、供应链安全与国家安全法等等,都是抬高贸易壁垒的表现,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还将受到这些相关政策法案的影响。

不过,总的来说,全球化的价值链分工已经形成,虽然我们前面提到了,很多产业撤出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但是,大规模外资撤出的情况并不会出现,因为美欧转移生产基地,就需要重建生产设施,重新寻找价值链配套伙伴。但从我们前面提到的越南也好、印尼也罢,他们的产业链配套情况和中国不可同日而语,而事实也证明,现在中国产业链集群中比较完整的行业,在疫情中的订单不减反增。

所以,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其他领域,我们都不惧“脱钩”,这是事实。我们不能盲目自嗨,但也要足够自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