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机床门户网,注册会员、发布信息,寻找商机一网搞定

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客服热线: 13325003550 总访问量: 22962660 产品数量: 988 商家数量: 1902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热门话题正文

联合抵制,三任总统抢救,钢铁整合失败,美国制造业根基正在动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23 浏览次数:274

近日,美国制造业又有大动作:克利夫斯公司开出高价,试图收购竞争对手美国钢铁公司,最终以失败告终。

克里夫斯想要通过收购,整合全美钢铁行业,为美国打造一个全球顶尖的钢铁企业。然而,这一行为却遭到了各方的强烈抵制。

有人称,一旦收购成功,美国制造业或将面临灭顶之灾。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整合失败

要问美国制造业近期最轰动的大事,一定非“美国钢铁公司收购案”莫属。

钢铁铸造了现代工业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既是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军者,也曾是美国工业最引以为傲的标志。

此次,这家重量级的老牌钢铁企业,却成为了被收购的目标。

而盯上美国钢铁公司的,正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克利夫兰-克里夫斯(Cleveland-Cliffs)公司。

敢打美国钢铁公司的主意,就证明这家公司也来头不小。

实际上,克里夫斯的历史比美国钢铁公司还要悠久,它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末,曾是一家专攻采矿的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克里夫斯逐步转型,进入了钢铁生产领域,打造出了由原料到加工的一体化生产线。凭借着这一独特优势,克里夫斯很快便在美国钢铁行业打下了属于自己的江山。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克里夫斯更是成为了钢铁领域最活跃的收购者。

2020年,克里夫斯便将AK钢铁收入麾下,并承接了卢森堡钢铁巨头ArcelorMittal在美国的全部业务,可谓是势头强劲。此次,为了收购美国钢铁公司,克里夫斯也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今年8月,克里夫斯高调宣布,愿意用现金加股票的方式完成收购。据粗略估计,美国钢铁公司每股价格约为35美元。克里夫斯胃口不小,想要一次性拿下美国钢铁公司所有已发行与流通的股份,总价约为72.5亿美元。

要知道,克里夫斯自己的市值约为75亿美元。可见,两家公司实力相当,克里夫斯此次的收购行为,等于一口气吞下与自己同等规模的另一家钢铁公司,着实非常大胆。

而克里夫斯之所以执着收购美国钢铁公司,是因为有着更大的野心。

克里夫斯希望借此机会,为美国缔造一家真正的全球钢铁企业,将强强联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只要有了美国钢铁公司的帮助,克里夫斯便能在瞬间跻身世界一流,进入全球前十位顶级钢铁生产商的行列,为美国争一口气。

在商业领域,这种通过合并,提升企业价值的行为其实很常见,也的确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正如克里夫斯CEO所言,两家标志性的美国钢铁公司合并后,势必会酝酿出非凡的潜力。说白了,这一行为有利于美国钢铁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

可奇怪的是,克里夫斯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多方的联合抵制,这又是为什么呢?

脆弱的制造业

美国最大的铁矿石企业克里夫斯前脚刚向美国钢铁公司递出橄榄枝,后脚便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除了不符合美国钢铁公司自身的战略规划外,该公司还有一个最大的顾虑,就是害怕这种行为会触犯反垄断法,给经营带来麻烦。

美国钢铁公司的担忧不无道理,克里夫斯一放出收购的风声,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就坐不住了,立刻给国会写了一封信,言辞激烈的予以反对。

原来,一旦收购成功,那么合并后所诞生的新公司,毫无疑问会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供应商,几乎能掌控全国100%的铁矿石资源,一家独大。

汽车创新联盟认为,钢铁生产过于集中,势必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不可消弭的负面影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失去竞争者后,钢铁价格无法及时调控,很可能会增加汽车制造商的材料成本,最终这项成本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降低他们的购买意愿,从而令美国汽车企业失去竞争力。

尽管克里夫斯已经做出了严肃承诺,保证不会推行钢铁垄断,但全美制造业依旧不买账,旗帜鲜明的反对此次收购。

这些反对者的意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钢铁整合,或许能提升美国钢铁在世界钢铁领域的地位,但绝对不利于国内工业,甚至会动摇美国制造业的根基。

而从这场闹剧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美国钢铁行业的整体衰落。

说到底,克里夫斯收购美国钢铁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从宏观层面振兴美国钢铁,而这种迫切的愿望,反倒折射出了美国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窘境。

二战后,美国钢铁曾有过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不仅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表现良好,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但很快,这种辉煌便成为了过眼云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便走上了下坡路,无力抵抗世界各国竞争对手的冲击。

60年代时,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份额的50%以上,可谓是风光无限。但到了70年代,占比份额便下滑到了20%。世纪之交时,这一数字又下滑到了10%左右。中国制造快速崛起后,美国钢铁便更没了活路。

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里差不多一半都来自中国,且中国在钢铁产量上是“断层第一”,将第二名ArcelorMittal远远甩在身后。

更要命的是,随着各国钢铁研究的不断推进,美国在钢铁技术领域也逐渐丧失了优势,创新步伐逐渐变缓。在关键技术上,早已被西欧与日本追赶。

由此看来,美国钢铁一蹶不振,走向衰落,几乎是一种必然。

而美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实际上折射出了美国制造业的低迷。

总统抢救

钢铁是制造业的支柱,没有钢铁行业的支撑,现代工业根本无法运转。正因如此,钢铁也可以被视为制造业的“风向标”,钢铁的衰退,本质上是制造业出了问题。

目前,空心化是美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曾经,美国是战后数一数二的制造业强国,在多个制造领域占据着优势。但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受多方因素影响,美国政府调整政策,开启了“去工业化”的进程。

所谓的“去工业化”,本质上就是降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国内的制造业移出美国本土。

这种做法有利有弊,一方面,制造业扎根海外,能够最大限度的削减成本,美国只需要站在产业链上游,远程操作,便可以坐收渔利。

但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缺失,会让虚拟经济无节制的扩张,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最终酿成空心化的恶果。

2008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给美国原本过热的虚拟经济泼了一大盆凉水。泡沫破碎后,经济断崖式下跌,美国终于意识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修复空心化问题,美国历任总统可谓是绞尽脑汁,奇招百出。

早在奥巴马时期,美国便喊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希望能一举改变制造业的颓势。为此,奥巴马限制进口,鼓励出口,运用各种手段,在国内创造就业岗位。

比如,只要企业减少外包的海外岗位,政府就会予以一定的补贴,只征收最低的税金。不仅如此,政府还拨出专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的名义雇佣工人,振兴制造业。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指出新兴产业是美国制造业未来的希望,因此要大力发展能源革命,占领技术高地。客观来说,奥巴马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止住了美国GDP的下滑趋势。但是,这些政策并未实现预期的目标,美国制造业仍处于困境之中。

特朗普上台后,继承了奥巴马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相比奥巴马,特朗普的制造业策略更为直接。倾向于扶持钢铁、纺织、汽车等传统产业。

拜登上台后,利用芯片战加快制造业回流的脚步,颁布优惠政策,吸引各国半导体企业来美国建厂。在建厂的过程中,这些海外企业想要领取补助,就必须雇佣美国当地的建筑工人,与原料制造商展开合作。

未来,只要工厂投入使用,便又会为制造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美国还可以凭借这些工厂拿捏海外半导体企业,可谓是一举多得。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仍是残酷的。目前,半导体企业在赴美建厂时遇到了重重困难,大幅飙升的建厂成本,令不少企业萌生了退意。

未来,该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现在仍是未知。一旦该项目流产,拜登为美国制造业所勾勒的蓝图便不复存在。

结语

美国钢铁行业的尴尬处境,其实正是制造业深陷泥潭的最好证明。历经数年,三任总统相继出手,挽救美国制造业,但目前效果有限。美国制造业的明天究竟如何,唯有拭目以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